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LBV

這可不是甚麼名牌子手袋的名字,LBV 是葡萄牙砵酒的一款品項, Late Bottled Vintage 的簡稱。

Vintage Port 年份缽酒可說是缽酒的頂級酒品,只有在酒莊非常滿意某年的葡萄收成,葡萄素質非常優越,才會用之釀製年份缽酒,十個年頭下來,可能只得三數年有所出產。年份缽酒只作最多兩年半的木桶存釀,之後入瓶,開始其十數年至數十年的長期瓶中陳年生命。喝年份缽酒,就和喝法蘭西的列級葡萄酒一樣,既要有錢,亦要有耐性。

Late Bottled Vintage Port (LBV) 基本上是年份缽酒,但木桶存釀延至四至六年。LBV 比年份缽酒便宜很多,又可以即時飲用,比起年份缽酒較為親民。有說是酒莊認為年份缽酒在推出時需求減少,便留再木桶內多一兩年以 LBV 出售。又有可能是酒釀好後素質未如理想,未能進行長期瓶中陳年, 便以LBV 發售。

對我這等窮人來說,喝 LBV 就好像那些想擁有(展示?) LV 手袋但卻買不起的人,去買個 LBV 自我安慰,對自己說: 驟眼看上去,也差不多吧! 如果人家問到,就說這是新系列吧!

Dow's Late Bottled Vintage 2003, 375 ml, ABV 20%

這是一瓶中價的 LBV,年份為 2003 年,於 2008 年裝瓶。

氣味: 非常"新鮮",熟布霖,黑莓,黑巧克力
口味: 頗甜,伴以適度果酸,雖甜但不過膩; 葡萄乾,蜜餞,香料,黑巧克力,橡木
餘蘊: 中等長道,主要延續蜜餞,香料及橡木的味道
結論: 這款 LBV 只是 Ruby Port 的一倍價錢,又或算十年陳的 Tawny Port 的三份二價錢,以價量質,絕對值得一嚐。

相關文章: 補身缽酒




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

年輕的呀伯

呀伯都有年輕的?有,當然有,以下介紹的呀伯只是十歲而已。

Ardbeg 10 years, L8, 700 ml, ABV 46%, NCF

一瓶來自愛雷島的威士忌,一眾飲家將它與另外兩家蒸餾廠的出品, Laphroaig 及 Lagavullin 列入愛雷島最臭的三甲。

Ardbeg 威士忌可說是近年的明星,在它"重生"後,由它每年推出的限量版"新酒"直至陳年滿十年推出的 Renaissance 都受各地飲家的追捧,價格當然亦水漲船高,那些老陳年及特別版更不用說了,貨少價更高。

Ardbeg 於 1815 年建立,如果連私酒時期也算在內,有傳說指早於 1794 年其"遠祖" MacDougall 兄弟已在愛雷島生產威士忌。MacDougall 一向以家族形式經營,直至 1959 年轉由法人 Ardbeg Distillery Ltd. 接手經營,這亦是合符企業發展的方向,有利擴大經營和管理。

Ardbeg 的原酒在當時主要是供應給酒商用於製作調合威士忌,帶給調合威士忌泥煤煙燻的風味。Hiram Walker 於 1977 年收購了Ardbeg,但可惜於四年之後,由於經濟不景,威士忌的需求大減,Ardbeg 於 1981 年閉廠,進入休停狀態。

Allied Distillers 於 1989 年接手 Ardbeg,並重生投產,但卻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更新設備,當時的 Ardbeg 由於缺乏經費,只能以老舊的設備作有限度的生產,直至 1996 年 Ardbeg 再次停產。

幸好於 1997 年 Ardbeg 由 Glenmorangie PLC 將它買下,並投放大量資金將 Ardbeg "重生"。除了設備上的更新外,其經營手法亦進行革新,於 2000 年成立 Fans Club - Ardbeg Commmittee,定期將由"重生"後投產的新酒,按不同陳年進度按年以限量型式推出供會員認購,如"Very Young", "Still Young","Almost There" 等,成為飲家爭相搶購的對象,在業界中造成迴響。Ardbeg 在"重生"後,憑藉其更生設備,優良酒質,宣傳策略,以及近年重泥煤煙燻的潮流,令 Ardbeg 成為今天的威士忌明星,酒價亦越來越高,可說是苦盡甘來,名利雙收,但卻苦了我這等窮等人家,想一嚐其美味卻不夠銀兩去買這等貴酒呢。

我手上這瓶"呀伯"是 L8 版,即是於 2008 年裝瓶,很大機會這瓶酒的酒液是 Ardbeg "重生"後生產的。現在就開瓶一會這頭泥煤怪獸吧!

氣味: 煙燻,有點煙灰味,泥煤,輕輕的海風,淡淡的果香
口味: 繼續煙燻,消毒藥水, 水果,帶甜,微鹹,淡橡木
餘蘊: 長,柔化的煙燻泥煤
結論: 從頭到腳都是泥煤煙燻,但比想像中的柔和。氣味上不算濃重,口味亦不太厚重,意外的頗為柔順。雖則酒精度達 46% 但卻無酒精感,不過酒體不算特別厚實。整體來說平衡度頗佳,的確是一瓶好酒。




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形神俱似

以下要介紹的這瓶酒,其瓶身看上去真的和 Isle of Jura 的單一麥芽威士忌瓶裝很相似,看其兩者瓶身的相似度,真的會另人聯想兩者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

Mackinlay's 12 Years Legacy, 750 ml, ABV 43%

這是一瓶調合威士忌,為 Charles Mackinlay & Co. Ltd. 的出品,現在已經停產,在某外國的網上酒行標價達五十五英鎊,以一標準瓶裝的調合威士忌來說,可說貴得驚人。

說回它和侏儸島的關係,對的,兩者間的確是有關係的,兩個品牌都曾經由 Mackinlay 家族擁有。Charles Mackinlay & Co. Ltd. 有一段時間執掌 The Isle of Jura 蒸餾廠,並大力發展。在其後的一段時間,Mackinlay 家族亦同時擁有 Glenallachie 及 Tullibardine 兩間蒸餾廠。看其兩者瓶身的相似度,與及以家族的名字命名,主觀的看這瓶調合威士忌應該混有 Jura 的麥芽原酒。

在近百多年以來,很多酒業公司和蒸餾廠都流轉於主權更體,併合,休停,拆卸及重建的洪流之中。Mackinlay 這個品牌也不能逃出這股洪流,最後它落入 Whyte & Mackay Group 手中,而後者最終亦被印度酒業巨人 United Spirits Group 買下,成為星爺手下。

到底這瓶抄價達五十五英鎊的標準瓶裝調合威士忌的滋味如何呢?

氣味: 清脆的麥芽,青草,比較簡單
口味: 柔順,麥甜,香草,輕煙燻,淡淡的拖肥糖,橡木
餘蘊: 中等長度,主要是煙燻橡木
結論: 一瓶輕鬆易飲的調合威士忌,麥芽風味較重,雖則沒有甚麼特色,但作為一瓶日常飲用的調合威士忌卻是稱職的。小弟品飲經驗不足,未能辨別出有沒有 Jura 的麥芽原酒在內。至於被稱作家族名字的 legacy,到底這是很主觀的,傳家之寶不一定是百年御酒,一瓶尋常土炮也可世代相傳,賣到錢就是了。





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愛爾蘭的黑牌

蘇格蘭的 Johnnie Walker Black Label 黑牌可說是名聞遐邇,基本上有喝酒的也會嚐過此優質的經典級蘇格蘭調和威士忌。

就在蘇格蘭一海之隔的姊妹愛爾蘭,也有一款在當地與 JW Black 地位相若的威士忌:

Black Bush, 700 ml, ABV 40%

這是一款調和威士忌,由愛爾蘭最古老的蒸餾廠 Bushmills 出產。King James I 於 1608 年給予 Bushmills 當年的擁有人 Sir Thomas Phillips royal licence,Bushmills 可算是最古老的持牌蒸餾廠了。

Bushmills 的麥芽原酒採用愛爾蘭威士忌的其中兩項傳統工藝: 三重蒸餾及不使用泥煤燃燻麥芽, 令酒體較為"純淨",口味清爽,亦令其風格有異於其蘇格蘭姊妹的煙燻泥煤厚重風味。

Black Bush 據說混有頗高比例的雪莉桶陳麥芽原酒成份,雖則沒有標示陳年,但據聞其麥芽原酒部份陳年約十至十二年之間。

氣味: 輕清,麥甜,葡萄乾等乾果
口味: 清爽柔順,葡萄乾,蜜餞,果仁,輕淡香料及木桶
餘蘊: 中等長度,主要延續葡萄乾,果仁及木桶
結論: 一款很輕鬆易飲的威士忌,有雪莉桶陳麥芽威士忌風味但又沒有泥煤燃燻的味道,清爽柔順,討好怡人,和蘇格蘭的 JW Black 可說是大異其趣。Black Bush 在香港一些較具規模的酒行有售,售價與"正價"的 JW Black 相若。Black Bush 素質頗佳,價錢不算貴,值得一嚐。

2009年11月16日星期一

好意頭

前文提及一款譯名頗有古雅意味的洋酒(古雅的譯名),今次要介紹的一款洋酒,其譯名真的非常好意頭:

Bisquit VSOP Cognac, 700 ml, ABV 40%

百事吉,一款老牌子的白蘭地。這個中文譯名既有顧及原文名字的發音,又帶有中國人喜愛的好意頭意義,小弟個人認為這個名字譯得非常的好! 在喜慶宴會上,主人家向侍應高叫 "來! 來一瓶百事吉!" 真的令人覺得喝著這酒也會沾上好運氣一樣,這頓飯也吃得特別開心。

可惜的是今時今日很多人也變得"型格"起來,他們在酒吧或餐廳會唸一串連法國人也聽不懂的法國葡萄酒名,然後酒來了,他們會很興致勃勃地將酒把玩老半天,不斷的又幌又嗅,之後將酒杯杯身印上密密的指紋而杯口沾滿口鼻飛沫的酒遞給你,說酒已經透夠氣了,喝吧.....

百事吉這類中文名字在這等"型格"之士眼中是很老土及很娘的,再者白蘭地在他們的眼中也是很土的飲料,加上代理商及酒行近年不見得有甚麼宣傳,今時今日百事吉在市面上已不多見了。

我手上這瓶酒是在約十年前買入的,是批給酒樓一般作為酒席之用。酒樓專用的字樣只是蓋在代理商在原裝酒標上,貨品應該和零售的相同。到底是宣傳的問題,是潮流的變化,還是酒質的不濟而令百事吉這個品牌近年幾近消失於市場呢?來! 來一瓶百事吉!

氣味: 清爽的李子,蜜甜,較為簡單
口味: 入口柔順,焦糖,葡萄乾,後半段展現香料及橡木
餘蘊: 中等長道,主要延續香料及橡木
結論: 雖則酒質略為簡單,但清爽柔順,配以甜美果香,實在適合作為日常用酒,隨時輕鬆的喝上一兩杯。唯獨是收結時橡木稍嫌過火,有失平衡。當然,以 VSOP 的級數及價錢計也是合格的。對我來說,與其喝那杯要叫得出"法文"名字才有得喝但杯上滿佈油脂口水的"型格"葡萄酒,我還是土一點娘一點,豪氣的說 "來! 來一瓶百事吉!" 喝出好運來!

(有興趣重溫黃金年代的一個廣告嗎?http://www.youtube.com/watch?v=6ooWZ27L5pI)





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恰如其分

做人做事,過於進取則易招損,流於低調則見懦弱。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恰如其分,自身安泰,受者舒服,不好嗎?

Glenfoyle Reserve 12 years, 26 2/3 fl. ozs, 75 proof, old bottling

這是一瓶老古董的調合式威士忌,看其採用容量單位及英制酒精度老舊標示方式,可以估計這瓶酒已有相當的歷史了。

Glenfoyle 由 Tamnavulin-Glenlivet Distillery Co. Ltd. 生產。Tamnavulin-Glenlivet Distillery Co. Ltd. 於 1966 年建立了 Tamnavulin Distillery,這間蒸餾廠雖則頗為"年青",但短短數十年間經歷了多次主權更替,休停,拆掉後又重建,可算滿途崎嶇。既然擁有這公司擁有 Tamnavulin Distillery,有理由令人相信這瓶酒會有 Tamnavulin 的麥芽原酒包含在內。

作為一瓶"稱職"的調合式威士忌,最主要是入口柔順,口味大眾化-即麥芽,果甜,煙燻,橡木等等每樣也有,各自表現不會過火,誰也搶不了誰的鏡,恰如其分。簡單一點說,易飲及大眾化,品質及風味平穩,亦因為如此,在蘇格蘭威士忌市場來說,調合式威士忌佔了九成以上的市場銷量。

這一瓶老舊的調合式威士忌,究竟是否"恰如其分"呢?

氣味: 麥甜,南棗類的中藥
口味: 柔和但頗乾,麥芽,南棗,淡冬蜜,非常輕的泥煤,橡木
餘蘊: 短,主要延續中藥及橡木的味道
結論: 酒標介紹這酒有斯佩,高地及愛雷島的風味。愛雷島的泥煤似有還無,反而有點石南的風味。酒體頗為柔和,主體為麥芽威士忌的風味,穀物威士忌的成份成功將麥芽威士忌的風味保留並柔化及調和,恰如其分,非常"稱職"。此酒口味雖則較為簡單,但其"石南"風味及順喉的酒質,作為一瓶大眾化的調合式威士忌,其表現的確出色,可惜的是,這酒在市面上應該很難買到的了。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大香檳干邑

最初接觸白蘭地時,大香檳干邑這個名字真的令人混淆,到底"pop"一聲的香檳汽酒怎麼又和烈酒白蘭地扯上關係呢?難道是同一個地方同時生產兩種不同類型的酒?

那麼大香檳呢?又聽聞有小香檳,更有特優香檳,這些香檳和干邑白蘭地又有甚麼關係?

我們何不現在就一起去揭開香檳干邑白蘭地之多角關係呢?

"pop"一聲的香檳酒是產自法蘭西東面約一百六十公里的一個葡萄汽酒法定產區 Appellation。至於干邑,則是位於法國西南部,圍繞著夏朗德河 Charente 出口的一個葡萄白蘭地法定產區, 兩者都是按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 (AOC) 規管的法定產區,但地理上及生產的酒卻是南轅北轍的。

我們現在談的是葡萄白蘭地的干邑,現就談其產區的劃分吧。干邑 Cognac 是一個 AOC 的法定產區,其下再細分為六個小區 Cru,由干邑的中心從內向外:

大香檳 Grande Champagne - 公認為最佳的產區,香味最濃最複雜,可長期陳年提昇酒質
小香檳 Petite Champagne - 風格近似大香檳,素質較遜於大香檳
邊緣區 Borderies - 最細小的產區,帶有濃厚的花香味,為調配干邑的重要原酒
優林區 Fins Bois - 最大的產區,具果香,但成熟較快,作為一般干邑調配的基酒
良林區 Bons Bois 及普林區 Bois Ordinaires - 酒質較粗糙,成熟更快,近海邊的有部份帶有海洋風味,不是那麼受歡迎

干邑著重調配,按需要的風格及成本考量,一般從其中兩區到六區的酒勾兌而成。所有達干邑 AOC 要求及出自以上任何六區調配而成的酒,均可以干邑 Cognac 之名發售,或標示 Appellation Cognac Contrôlée。大部份市面上發售的干邑均屬這個類別,酒味較和諧,平衡及討好。

如果只由單一產區的酒裝瓶,是為單一產區干邑 Single Cru Cognac,則可冠該產區之名,如 Appellation Grande Champagne Contrôlée 或 Appellation Borderies Contrôlée。這類干邑只佔市場少數,酒味較有"風土"特色,例子有 Camus XO Borderies Cognac。

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產區分類,特優香檳 Fine Champagne - 這不是一個獨立產區,這是指由不少於50%的大香檳干邑而其餘為小香檳干邑調配而成的酒,可冠以特優香檳 Fine Champagne 之名發售,例子有 Remy Martin VSOP Fine Champagne Cognac。

相信大家現在應該明白他們錯綜複雜的關係了,對嗎?


為配合標題,小弟現在介紹一款大香檳干邑:

Frapin VSOP Grande Champagne Cognac, 700 ml, ABV 40%

一款市場上少見的干邑,這家酒莊只生產大香檳干邑,由親民的三星起至貴到無倫的特級及堡壘系列和珍藏版都是百分百的大香檳單一產區干邑,這家酒莊還自豪地標上 Premier Grand Cru du Cognac 的名號。

氣味: 不得了! 很香很濃的杏仁香氣,香草,柑橘,果甜,非常好
口味: 果仁,香草,樽裝白葡萄汁的甜味,柔順的橡木,香純甜美
餘蘊: 中長,主要延續香草及橡木的味道
結論: 以 VSOP 級數的干邑來說,真的非常超班。要挑剔的話,其年青的丹寧及酒精感有點崢嶸,但假以時日,必更美妙 - 非常期待 XO 級的 Cognac Frapin。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水割

看這個九唔褡八的名詞,這很明顯不是中文,而是所謂的倭國"漢字"。"水割"是一種威士忌的喝法,說得簡單點,就是威士忌既加水且加冰,傳說由三得利 Suntory 所倡導的一種用於伴餐的威士忌喝法。倭人頗為爛喝,酒精飲料的生意是一個很大的商機,倭人一般喝土炮米酒及啤酒,相對來說,威士忌在大眾消費市場上比不上土炮米酒及啤酒,但從樂觀的一面來看,這是一個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商機。

前文說過,加水的威士忌比較親民,加冰可以令素質較差的威士忌易入喉,將兩者相輔相成,便可以開發出一種建基於廉價威士忌的大眾化伴餐飲品,可挑戰土炮及啤酒的地位,有利提高威士忌的銷量。

水割就是將威士忌加水加冰,以倭人的注重形式及阿茂整餅的精神,他們將簡單的沖調程序形式化,並起了個在很多港燦眼中很"型格"的倭國"漢字","水割"是也!

雖則小弟一向喜歡"淨飲"威士忌,但做人應該要開放胸懷,在許可的情況下,有機會時應該甚麼也要嘗試,這樣才能體會更多,擴闊經驗。一個人是否"老餅",不是在於他/她的年齡,已是在乎他/她還有沒有保留青少年好學好奇的心態。小弟剛剛開了瓶日本威士忌 Fujisanroku 富士山麓 樽熟50° ,便趁此機會按"標準"水割製法,調一杯水割威士忌喝喝吧! 以下是沖調"標準水割威士忌的流程:

一) 將一份威士忌倒入高身玻璃杯內(應該用直身的玻璃杯,但小弟家徒四壁,只有這隻作為贈品的可樂杯可用,將就一點吧);


二) 加冰至半滿,用調匙攪動十三圈半;


三) 繼續加冰至八分滿,加入兩份或兩份半水,用調匙再攪動三圈半,禮成!


來! 飲勝!
氣味: 加了那麼多冰,你還期待甚麼?淡淡的麥芽及李子,真的很淡薄
口味: 麥芽,果甜,木桶,全部也很淡,水水的,沒有變化
餘蘊: 由於冰冷感開始散退,味覺沒有那麼麻痺,麥甜及木桶的味道變得較重
結論: 幾乎忘記了這是伴餐的飲品,用品飲的準則來評價水割威士忌是不切實際的。按伴餐飲品的準則,這杯酒也是頗怡人的,在夏日喝更是清爽。不過以方便度及價錢計,我還是喜歡簡單地喝一杯冰凍的啤酒!

(為甚麼要規定攪動次數?為甚麼要有圈半的攪動?傳說三得利有一份關於水割威士忌攪動次數的研究,詳細分析由攪動一次到十萬次,與及每次攪動對影響天氣變化,股市上落,走井髮子的索 K 量......)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富士山麓

富士山對倭人來說是有一份深厚的感情,簡直就是他們的神山一樣。他們對富士山的感情,就好像我們港燦對獅子山一樣,老舊的"獅子山下"電視劇道盡當年的社會人情和生活,其同名的主題曲唱到街頭巷尾,幾十年後高官對不舉的經濟在束手無策下,只好當眾高唱一曲"獅子山下"以勉勵(安慰?)我們港燦,"獅子山下"可真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且看何時刊憲將獅子山列為法定古蹟,順手申請為文化遺產,將銀紙上的獅子頭換成獅子山....(下刪萬九幾字)

Fujisanroku 富士山麓 樽熟50°, 600 ml, ABV 50%

這是日本飲料生產商麒麟(對,就是生產麒麟啤的那間公司)所出產的調合式威士忌,由富士御殿場蒸餾所生產。其品名"樽熟"驟眼一看以為像將葡萄酒那樣在樽內熟成,原來這個日本漢字的意思是"桶"。真是的,威士忌不是在桶中熟成,難道在醬油缸內熟成嗎?不過就算是鬼子佬也是這麼多此一舉的,不少舊瓶裝的蘇格蘭威士忌的招紙上也大刺刺地印上 "Matured in Oak Cask" 的。

這瓶酒沒有華麗的包裝,通常我對於包裝過於華麗的東西會有點猶豫,是否內涵不足要靠華麗的外觀呢?雖然這瓶酒外觀看上去很平凡,其網站介紹了其細節的不平凡,如特厚的玻璃瓶底,精美的和紙招紙,精細的瓶蓋花紋。平凡的外表卻隱含細節,這可以視作對產品的重視。另外這瓶威士忌是以 50% 酒精度入瓶,有誠意。這兩方面都令我對這瓶酒加添信心,但是無論重視也好,誠意也好,信心也好,酒這東西,好喝才是最重要的。

氣味: 清爽的麥芽和相對較薄但不失清脆的穀物香氣,伴隨一股新鮮木材的香味
口味: 酒體紮實,麥甜,奶油,以麥芽作主導,另有一股有別於波本及雪莉桶的木桶風味,整體口味清新
餘蘊: 中至長,主要延續麥甜及木桶香味
結論: 為了解那特別的木桶味道,我在另一杯酒加入約半份水,麥芽的味道變重,那特別的木桶香氣更加突出,那香味有點像雨後的樹枝折下所釋放的味道。日本的威士忌除了採用波本及雪莉桶作陳年外,還會使用一種日本水猶木製作的木桶用於威士忌的陳年之用,陳年後的酒會一種類似日本線香的所謂"東方味"。我不知道這酒有沒有使用這種酒桶,但聞說水猶桶是很珍貴的,平價酒應該不可能會有這成份的了。由於品飲經驗有限,亦不知道所謂的"東方味"到底是甚麼味道,將來有機會的話找一瓶包含有水猶桶陳的酒再作品飲吧。雖則這款酒的味道較為簡單及複雜度稍遜,但平衡度頗佳及令人有清新的感覺,給你一種像在春天的清晨在森林走了一趟的感覺。這酒價格頗為相宜,這次還有酒辦贈送,酒質亦不錯,可算超值。






2009年10月14日星期三

威士忌溝清雞湯,可以嗎?

正所謂每人的口味各有不同,只要你喝得高興,那管旁人的目光,大大方方的喝吧!

威士忌除了純飲(直飲/淨飲)外,小弟所知的喝法有加水,加冰,溝綠茶,溝可樂,甚至乎神奇地溝益力多。說真的,這個胡亂的標題溝清雞湯,可能不日會出現於酒吧也說不定呢。

喝威士忌,加甚麼去喝也是很個人的,也可以說是跟潮流。一口喝下去,獲得滿足對味道的享受及酒精的刺激,這杯威士忌"雞尾酒"就已經很成功了。喝酒求開心嘛,不是嗎?

至於品酒,這個看上去好像很賣弄品味的用詞,又如何解讀呢?

不記得在那裡聽過一句說話,大意是 "Drinking wine is simple - just pour the wine into your mouth; whereas wine appreciation is totally different" 即是說喝酒呢是很簡單的一回事,張口把酒一口灌下就是了; 至於品酒呢,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我只是一個飲爛酒的窮酒鬼,不是那麼講究"品酒"的,如"專業飲家"用不同的杯配不同的酒,室溫及酒溫的關係,加蘇格蘭礦泉水還是北冰洋深層水....(下刪萬九幾字)。不過小弟"品嘗"威士忌呢,還是有點個人的堅持的。

有些人主張加水喝,說在蘇格蘭當地酒吧喝威士忌,酒保會自動給你來一杯水,給你自行加入酒內的; 另外調酒師或品酒師在試酒時是會加一份至一份半的水入酒內才試酒的。所以說加水是傳統,是專業,是王道。

的確,適度的加水是有助酒的香氣釋放,有利分辨酒中的不同味道。怎樣加水才算適度呢?這是沒有標準的,不同的酒對兌水有不同的表現,同一份量的水,有的酒會無甚變化,有的會燦爛地將香氣展現,有的會令酒變得索然無味,說到底,怎麼加水呢?我的習慣是每次五至十滴水的加,然後品嚐其香氣的變化,直至香氣再無變化或變淡為止。我通常只會對一瓶新酒作一兩次的加水品飲,以了解該酒的特性。又或者該酒表現不合心意,且加水看看有沒有得"挽救"。

為甚麼"蘇格蘭當地酒吧喝威士忌,酒保會自動給你來一杯水"?很簡單,易入喉。為甚麼?在酒吧喝酒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滿足味道的享受及酒精的刺激,兌水的威士忌是較為平易近人,在酒吧輕鬆的飲一杯,不好麼?

至於說到調酒師或品酒師們試酒,他們一天要試的酒小則數十款多則過百款,快速品飲是很重要的。他們不會每杯酒都喝入口(當場就算喝入口後,在品評完後也會將酒吐出),他們一般只會"品香",他們試酒主要的目的,是要分析酒中的不同香氣及特點,作為調配的資料或決定裝瓶的時機。加水有助釋放香氣,供他們進行快速試酒,他們當然要加水了。

廠家裝瓶的酒精度數,理應是理想的品飲度數。尤其是那些桶裝濃度的威士忌,它們可不是濃縮橙汁,要自行加水稀釋來喝的。聞說倭國有一些十二至十四度酒精的"水割"威士忌, 現買現飲,不用自行加水加冰攪拌,當然,這是潮流飲品,不可同日而語。

加冰呢?小弟初初接觸威士忌時,也是加冰喝的,原因不外乎"易飲"。個人的口味是會變的,喝多了,累積了經驗,看多點書,在網上爬文,才知道威士忌的世界是很大的。由加冰喝過渡至純飲是很自然的事,你會開始欣賞純飲的樂趣,一面喝酒,一面去了解酒廠的資料,產地的"風土"及歷史等等,這是會有另一番的情趣的。

我現在還會加冰喝威士忌 - 對那些加水後表現還是強差人意的酒的最後手段。威士忌加冰後是會將雜味封鎖的,酒會變得易入口,當然部份香氣的表現亦會受到影響的,有得必有失,只是在乎得與失之間的取捨而已。如果加冰也不行的話,該酒只有變身為廚用酒了。

喜歡怎樣喝酒是很個人的,你喜歡加冰喝 Macallan 18 年陳也好,Lagavulin 12 年陳也好,甚至乎 Highland Park 25 年陳也好,只要你喝得開心便是了。當然,我是會看得牙也痕了的。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古雅的譯名

要給洋酒起一個中文名字,有的會照拼音直接取用近似發音的中文字,如 Hennessy 叫作軒尼詩及 Martell 喚作馬爹利等。

有的會取用其商標或招牌圖案,如 Remy Martine 的人頭馬及Couvorisier 的拿破崙等。

個人來說,我對以下要介紹的干邑的中文名字頗為欣賞:

Salingac VSOP Cognac, 700 ml, ABV 40%

雪裡玉 - 多麼古雅的名字啊(請用普通話唸)。未嚐其酒,單看名字,已令人有與美人雪夜把酒言詩之聯想。如果直接譯作"沙伶邑"的話,你說多麼無趣啊!

雪裡玉的名字在我小時候已聽過了,給我的印象是父執輩喝的酒。這酒今時今日在市面的能見度非常低,年青一輩的飲家可能對她完全陌生。

我手上這瓶酒可算是"老古董",其破舊招紙及舊款的磨沙瓶,給人老舊風霜的感覺。

氣味: 葡萄乾,果甜,焦糖
口味: 香料,葡萄乾,熟布霖,焦糖,橡木,酒體豐厚
餘蘊: 中等長度,主要延續香料,熟布霖及橡木的味道
結論: 氣味方面較為簡單,但入口後令人驚喜,酒體豐厚,味道濃郁,雖然酒身不夠柔順,但整體來說真的很好喝。古雅的名字,老舊的瓶身,小時候的印象,全部加起來之後,真的,感情是可以和口腹之慾雙互結合的。





2009年10月7日星期三

茶煲拿破崙

拿破崙是一位歷史人物,當年曾經叱吒風雲,最後也落得慘淡收場。雖則如此,他的名字仍然廣為傳誦,還大受歡迎,不少的食品及品牌也以拿破崙為名,比方說有拿破崙蛋糕,拿破崙意粉(意大利麵)及拿破崙干邑等。

我說的茶煲拿破崙,不是說他當年對他的敵人來說是"茶煲 trouble"人物,以是以下這瓶白蘭地:

Chabot Napoléon Armagnac, no volume and ABV statement

在說這瓶酒之前,先說說 Napoléon 的故事。

話說上世紀二次大戰後,經濟蕭條,大大打擊了各項經濟活動,法蘭西的白蘭地也不能幸免。及後經濟復甦,但法蘭西的白蘭地生意沒有多大起色,又有好些酒商為求賺快錢,不惜以品質差劣的白蘭地以干邑之名輸出各地,將干邑的名聲敗壞,幾乎落入萬劫不復之地。部份酒商為求自保,不惜以法蘭西梟雄之名 - 拿破崙為他們精選的優質干邑作為名號,結果廣被市場接納,但凡有拿破崙名號的干邑,已是素質的保證。當然,貴為干邑的姊姊的雅文邑又怎麼會錯過這機遇而不加入這個拿破崙的戰陣呢?

其後由於品牌競爭及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拿破崙這個名號已經"不夠照"了,繼後來個 Extra Old (XO)以示陳年更久。還不夠高級麼?來個 Extra 或 Paradise 樓上樓如何?如果還是嫌不夠頂級的話,陳年也懶得去計了,乾脆來個 Hors d'âge 不知年。大款越來越大,錢不是個問題,問題是你有甚麼辦法去賺罷了。酒商連法蘭西的"陳年"皇帝路易甚麼也算上,有些連自家老祖宗的名字也拿來用。簡單點說,只要這些名號能將酒買得更貴的話,這些名號之戰真的是沒完沒了的了。

基本上,在法蘭西的"官方"組織 The 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u Cognac (BNIC) 及 The 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e l’Armagnac (BNIA),陳年最高的表示也只有六年,管你的酒是六年陳也好,陳年五十年的也好,你也可在酒標上標示 Napoléon, XO, Extra 或 Hors d'âge,所以名號之戰也是不無道理的。

BNIA 已經建議及簡化名號,建議將來只有三星(兩年陳),VSOP(五年陳),Hors d'Âge (十年陳),陳年標示如十年起,與及年份雅文邑。能否成事?且看酒商及市場反應了。

說回這瓶白蘭地,Chabot 是雅文邑品牌中比較"國際化"的,不少免稅店也有其蹤影。這瓶酒是拿破崙級的,傳說是由最少陳年六年的酒混上二十年陳的酒調配而成,瓶裝於傳統磨砂瓶出售。

氣味: 花香,果甜,輕柔怡人
口味: 花香,葡萄乾,橡木桶,柔順
餘蘊: 中至長,主要延續果香及橡木桶
結論: 很柔順,很香甜,平衡度不錯,複雜度稍遜,整體來說是很好喝的,唯獨是沒有那種一喝難忘之感。如果價位不高的話,是值得買一兩瓶來喝的。





2009年9月23日星期三

石南花一枯,酒香自然來

石南 heather,說是甚麼杜鵑花類的灌木植物,有多個品種, 世上不少地方也有其蹤影。聽聞在威士忌的老鄉蘇格蘭,歐石南在高地漫山遍野盛開,猶如鮮花地毯一樣。

我可不是惜花之人,對盛開的歐石南沒有多大興趣,但對枯萎掉還要埋在地下以千年萬年計的時光,由美艷的石南變化成黑黝黝的泥煤倒有興趣。我當然不是覺得泥煤有觀賞或食用價值,而是欣賞它作為燃料用作烘乾麥芽的同時,亦帶給威士忌獨特風味。

Highland Park 12 years, 1 ltr, ABV 40%

Highland Park 的酒可說是帶有"石南風味"的威士忌的表表者,這種風味可說是 Highland Park 的招牌風味,幾乎要將"石南風味"及 Highland Park 劃上等號。當然,其他酒廠的出品也有"石南風味"的,但不及 Highland Park 那樣傳神而已。

究竟"石南風味"是如何的呢?和新鮮的石南花一樣嗎?有些飲家人云亦云,說甚麼石南花蜜的精華帶入酒中,又有傳說酒廠有時會按需要在泥煤中加入乾的石南花用作提高香氣,云云。石南花的香味如何我倒未嗅過,基本上連石南花的實物我也不肯定有沒有見過。在邏輯上,石南經過千年萬年變成泥煤,還要是用作燃料烘焙時煙燻滲進麥芽,加上發酵及兩重蒸餾後,你認為還有原本的花香嗎?威士忌的所謂的"石南"味其實是泛指由石南沉積成的泥煤烘焙煙燻麥芽,再經過釀造蒸餾及桶陳後帶給酒液的一種風味,並不是指石南的花香味,所謂在泥煤中加入乾的石南花的說法也只是一個美麗的聯想而已(註: 大師米高積遜在他的"威士忌全書"內提及在六十年代的確是有這種傳統的)。其實要認識一眾飲家及專家在酒評中經常提及的"石南風味",只消喝一兩杯 Highland Park 的酒,便能有所領會。

在我來說,石南風味是一種近似舊冬蜜,加上點南棗及中藥等的香味,這種味道只要嚐過後便一定不會忘記。

這瓶 Highland Park 12 年陳,其招牌石南風味倒不是那麼厚重,反以泥煤較為明顯。香氣方面不是那麼突出,入口卻頗為出色,"石南"較氣味重但不過火,"柔和"的泥煤,加上乾果,蜜餞,煙燻及淡木桶,平衡得很好。尾蘊中等長度,主要延續"石南"及木桶帶來的味道。這瓶 Highland Park 12年陳,實在是一瓶很好喝並物超所值的威士忌,個人認為比 16 年陳的畧勝一籌。

其他有關 Highland Park 的網誌
正斗過老鼠樂園
Honey~ 起床唷~



2009年9月8日星期二

窮人盛宴

多年前翻看一本雜誌,該雜誌每期的中間大頁會以一張照片及簡單文字,去描述人和食的關係。小弟記性不佳,雜誌名字也忘記了,唯一記得其中一期的中間大頁:-

照片的背景是大排檔,一名長者獨自一人據案享用他的盛宴。

文字的描述是說該長者是以綜援為生,猶記得當年的綜援只會為有真正需要的人士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所須,不像今天那樣用來招呼來自強國與港男臀聚的一家大小,男的北上消遣,女的龍門陣後攻打四方城去,小的喊著要上網及讀國際學校。當然,亦不可一竿打一船人,但真的有這種白吃白喝還要投訴被待慢的福佳。

話說回來,由於綜援的金額只夠基本生活的開銷,該長者平日只是買街市的菜頭剩魚碎肉作餚,他每月期待的大日子,就是發綜緩的那天。那天有甚麼值得期待?就在那天,他可以享受一頓盛宴 - 到大排檔享受一份蒸魚套餐,可不要以為那是甚麼海鮮,這只是一份蒸淡水魚,一碗例湯,一碗白飯,就此而已,可是,他笑了。我看了, 心裡戚戚然....

**********************************************************************************

Domon 札幌拉麵 Domon Sapporo Ramen
尖沙咀加連威老道嘉蘭圍22-22A號

每當要找藉口對自己好一點的時候, 我就會蕩至這家麵店吃一頓拉麵午餐。午餐賣六十八港銀另加一小費,拉麵四選一,多款小食及迷你飯品中揀一款,包飲品一杯。我一成不變的會選牛油拉麵配迷你鰻魚飯加小樽可樂,吃得撐著肚皮,非常滿足。近期店家推出一款雜錦拉麵,另加五元就有日式叉燒,帶子及豬軟骨三併, 這成為我近期的常餐,配上鹽燒雞軟骨及可樂汽水,實在太豐富了。

"這亂七雜八的所謂拉麵,不就是港式車仔麵嗎?那個死鹹的麵豉湯底,和我在札幌當地吃的完全沒有得比,這是港式拉麵罷了,一點也不正宗"

正不正宗我不曉得,麵店的老闆甚至是唐人,並非"正宗高級"日本餐廳那樣有日本師父助陣。我只知到我生活在香港,不是在札幌。我在公司裡只是當個小頭目,既要承上亦要治下才能賺得微薄的收入,背著一頭家,應付一家開銷之餘尚要為那斗室每月還債給有牌大耳窿,吃一個八十多元的午餐其實已經是非常奢侈的了,對某些人來說在酒吧 Happy Hours 一杯啤酒加一份下酒小食可能已經不止此數,但對我來說,這是一頓值得期待的盛宴。

我也希望像某些中產人士那樣,可以隨心所欲的遊食四方,然後將心得和經驗和他人分享。當然,那種隨時可以飛到札幌吃一碗正宗的日本拉麵,然後回港後指著你的鼻頭笑你不懂事吃的富人生活我可不會奢望,我只希望可以早日贖回那份樓契, 不用為慳三數元而捨不吃腩雜雙拼河,不用待有優惠券時才吃一頓"狠得龜"或"麥兜兜"套餐,不用看到食家的遊食報告而只得 "Browser-Dinning"....

很卑微,很沒大志?對, 我承認。對我來說,我可以維持一家人好好的過日子已經是我最大的成就了!

來一頓窮人盛宴,的確,我笑了。我吃著,心裡飄飄然....

(多謝聆聽維園中坑的無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