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觸白蘭地時,大香檳干邑這個名字真的令人混淆,到底"pop"一聲的香檳汽酒怎麼又和烈酒白蘭地扯上關係呢?難道是同一個地方同時生產兩種不同類型的酒?
那麼大香檳呢?又聽聞有小香檳,更有特優香檳,這些香檳和干邑白蘭地又有甚麼關係?
我們何不現在就一起去揭開香檳干邑白蘭地之多角關係呢?
"pop"一聲的香檳酒是產自法蘭西東面約一百六十公里的一個葡萄汽酒法定產區 Appellation。至於干邑,則是位於法國西南部,圍繞著夏朗德河 Charente 出口的一個葡萄白蘭地法定產區, 兩者都是按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 (AOC) 規管的法定產區,但地理上及生產的酒卻是南轅北轍的。
我們現在談的是葡萄白蘭地的干邑,現就談其產區的劃分吧。干邑 Cognac 是一個 AOC 的法定產區,其下再細分為六個小區 Cru,由干邑的中心從內向外:
大香檳 Grande Champagne - 公認為最佳的產區,香味最濃最複雜,可長期陳年提昇酒質
小香檳 Petite Champagne - 風格近似大香檳,素質較遜於大香檳
邊緣區 Borderies - 最細小的產區,帶有濃厚的花香味,為調配干邑的重要原酒
優林區 Fins Bois - 最大的產區,具果香,但成熟較快,作為一般干邑調配的基酒
良林區 Bons Bois 及普林區 Bois Ordinaires - 酒質較粗糙,成熟更快,近海邊的有部份帶有海洋風味,不是那麼受歡迎
干邑著重調配,按需要的風格及成本考量,一般從其中兩區到六區的酒勾兌而成。所有達干邑 AOC 要求及出自以上任何六區調配而成的酒,均可以干邑 Cognac 之名發售,或標示 Appellation Cognac Contrôlée。大部份市面上發售的干邑均屬這個類別,酒味較和諧,平衡及討好。
如果只由單一產區的酒裝瓶,是為單一產區干邑 Single Cru Cognac,則可冠該產區之名,如 Appellation Grande Champagne Contrôlée 或 Appellation Borderies Contrôlée。這類干邑只佔市場少數,酒味較有"風土"特色,例子有 Camus XO Borderies Cognac。
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產區分類,特優香檳 Fine Champagne - 這不是一個獨立產區,這是指由不少於50%的大香檳干邑而其餘為小香檳干邑調配而成的酒,可冠以特優香檳 Fine Champagne 之名發售,例子有 Remy Martin VSOP Fine Champagne Cognac。
相信大家現在應該明白他們錯綜複雜的關係了,對嗎?
為配合標題,小弟現在介紹一款大香檳干邑:
Frapin VSOP Grande Champagne Cognac, 700 ml, ABV 40%
一款市場上少見的干邑,這家酒莊只生產大香檳干邑,由親民的三星起至貴到無倫的特級及堡壘系列和珍藏版都是百分百的大香檳單一產區干邑,這家酒莊還自豪地標上 Premier Grand Cru du Cognac 的名號。
氣味: 不得了! 很香很濃的杏仁香氣,香草,柑橘,果甜,非常好
口味: 果仁,香草,樽裝白葡萄汁的甜味,柔順的橡木,香純甜美
餘蘊: 中長,主要延續香草及橡木的味道
結論: 以 VSOP 級數的干邑來說,真的非常超班。要挑剔的話,其年青的丹寧及酒精感有點崢嶸,但假以時日,必更美妙 - 非常期待 XO 級的 Cognac Frapin。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水割
看這個九唔褡八的名詞,這很明顯不是中文,而是所謂的倭國"漢字"。"水割"是一種威士忌的喝法,說得簡單點,就是威士忌既加水且加冰,傳說由三得利 Suntory 所倡導的一種用於伴餐的威士忌喝法。倭人頗為爛喝,酒精飲料的生意是一個很大的商機,倭人一般喝土炮米酒及啤酒,相對來說,威士忌在大眾消費市場上比不上土炮米酒及啤酒,但從樂觀的一面來看,這是一個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商機。
前文說過,加水的威士忌比較親民,加冰可以令素質較差的威士忌易入喉,將兩者相輔相成,便可以開發出一種建基於廉價威士忌的大眾化伴餐飲品,可挑戰土炮及啤酒的地位,有利提高威士忌的銷量。
水割就是將威士忌加水加冰,以倭人的注重形式及阿茂整餅的精神,他們將簡單的沖調程序形式化,並起了個在很多港燦眼中很"型格"的倭國"漢字","水割"是也!
雖則小弟一向喜歡"淨飲"威士忌,但做人應該要開放胸懷,在許可的情況下,有機會時應該甚麼也要嘗試,這樣才能體會更多,擴闊經驗。一個人是否"老餅",不是在於他/她的年齡,已是在乎他/她還有沒有保留青少年好學好奇的心態。小弟剛剛開了瓶日本威士忌 Fujisanroku 富士山麓 樽熟50° ,便趁此機會按"標準"水割製法,調一杯水割威士忌喝喝吧! 以下是沖調"標準水割威士忌的流程:
一) 將一份威士忌倒入高身玻璃杯內(應該用直身的玻璃杯,但小弟家徒四壁,只有這隻作為贈品的可樂杯可用,將就一點吧);
二) 加冰至半滿,用調匙攪動十三圈半;
三) 繼續加冰至八分滿,加入兩份或兩份半水,用調匙再攪動三圈半,禮成!
來! 飲勝!
氣味: 加了那麼多冰,你還期待甚麼?淡淡的麥芽及李子,真的很淡薄
口味: 麥芽,果甜,木桶,全部也很淡,水水的,沒有變化
餘蘊: 由於冰冷感開始散退,味覺沒有那麼麻痺,麥甜及木桶的味道變得較重
結論: 幾乎忘記了這是伴餐的飲品,用品飲的準則來評價水割威士忌是不切實際的。按伴餐飲品的準則,這杯酒也是頗怡人的,在夏日喝更是清爽。不過以方便度及價錢計,我還是喜歡簡單地喝一杯冰凍的啤酒!
(為甚麼要規定攪動次數?為甚麼要有圈半的攪動?傳說三得利有一份關於水割威士忌攪動次數的研究,詳細分析由攪動一次到十萬次,與及每次攪動對影響天氣變化,股市上落,走井髮子的索 K 量......)
前文說過,加水的威士忌比較親民,加冰可以令素質較差的威士忌易入喉,將兩者相輔相成,便可以開發出一種建基於廉價威士忌的大眾化伴餐飲品,可挑戰土炮及啤酒的地位,有利提高威士忌的銷量。
水割就是將威士忌加水加冰,以倭人的注重形式及阿茂整餅的精神,他們將簡單的沖調程序形式化,並起了個在很多港燦眼中很"型格"的倭國"漢字","水割"是也!
雖則小弟一向喜歡"淨飲"威士忌,但做人應該要開放胸懷,在許可的情況下,有機會時應該甚麼也要嘗試,這樣才能體會更多,擴闊經驗。一個人是否"老餅",不是在於他/她的年齡,已是在乎他/她還有沒有保留青少年好學好奇的心態。小弟剛剛開了瓶日本威士忌 Fujisanroku 富士山麓 樽熟50° ,便趁此機會按"標準"水割製法,調一杯水割威士忌喝喝吧! 以下是沖調"標準水割威士忌的流程:
一) 將一份威士忌倒入高身玻璃杯內(應該用直身的玻璃杯,但小弟家徒四壁,只有這隻作為贈品的可樂杯可用,將就一點吧);
二) 加冰至半滿,用調匙攪動十三圈半;
三) 繼續加冰至八分滿,加入兩份或兩份半水,用調匙再攪動三圈半,禮成!
來! 飲勝!
氣味: 加了那麼多冰,你還期待甚麼?淡淡的麥芽及李子,真的很淡薄
口味: 麥芽,果甜,木桶,全部也很淡,水水的,沒有變化
餘蘊: 由於冰冷感開始散退,味覺沒有那麼麻痺,麥甜及木桶的味道變得較重
結論: 幾乎忘記了這是伴餐的飲品,用品飲的準則來評價水割威士忌是不切實際的。按伴餐飲品的準則,這杯酒也是頗怡人的,在夏日喝更是清爽。不過以方便度及價錢計,我還是喜歡簡單地喝一杯冰凍的啤酒!
(為甚麼要規定攪動次數?為甚麼要有圈半的攪動?傳說三得利有一份關於水割威士忌攪動次數的研究,詳細分析由攪動一次到十萬次,與及每次攪動對影響天氣變化,股市上落,走井髮子的索 K 量......)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富士山麓
富士山對倭人來說是有一份深厚的感情,簡直就是他們的神山一樣。他們對富士山的感情,就好像我們港燦對獅子山一樣,老舊的"獅子山下"電視劇道盡當年的社會人情和生活,其同名的主題曲唱到街頭巷尾,幾十年後高官對不舉的經濟在束手無策下,只好當眾高唱一曲"獅子山下"以勉勵(安慰?)我們港燦,"獅子山下"可真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且看何時刊憲將獅子山列為法定古蹟,順手申請為文化遺產,將銀紙上的獅子頭換成獅子山....(下刪萬九幾字)
Fujisanroku 富士山麓 樽熟50°, 600 ml, ABV 50%
這是日本飲料生產商麒麟(對,就是生產麒麟啤的那間公司)所出產的調合式威士忌,由富士御殿場蒸餾所生產。其品名"樽熟"驟眼一看以為像將葡萄酒那樣在樽內熟成,原來這個日本漢字的意思是"桶"。真是的,威士忌不是在桶中熟成,難道在醬油缸內熟成嗎?不過就算是鬼子佬也是這麼多此一舉的,不少舊瓶裝的蘇格蘭威士忌的招紙上也大刺刺地印上 "Matured in Oak Cask" 的。
這瓶酒沒有華麗的包裝,通常我對於包裝過於華麗的東西會有點猶豫,是否內涵不足要靠華麗的外觀呢?雖然這瓶酒外觀看上去很平凡,其網站介紹了其細節的不平凡,如特厚的玻璃瓶底,精美的和紙招紙,精細的瓶蓋花紋。平凡的外表卻隱含細節,這可以視作對產品的重視。另外這瓶威士忌是以 50% 酒精度入瓶,有誠意。這兩方面都令我對這瓶酒加添信心,但是無論重視也好,誠意也好,信心也好,酒這東西,好喝才是最重要的。
氣味: 清爽的麥芽和相對較薄但不失清脆的穀物香氣,伴隨一股新鮮木材的香味
口味: 酒體紮實,麥甜,奶油,以麥芽作主導,另有一股有別於波本及雪莉桶的木桶風味,整體口味清新
餘蘊: 中至長,主要延續麥甜及木桶香味
結論: 為了解那特別的木桶味道,我在另一杯酒加入約半份水,麥芽的味道變重,那特別的木桶香氣更加突出,那香味有點像雨後的樹枝折下所釋放的味道。日本的威士忌除了採用波本及雪莉桶作陳年外,還會使用一種日本水猶木製作的木桶用於威士忌的陳年之用,陳年後的酒會一種類似日本線香的所謂"東方味"。我不知道這酒有沒有使用這種酒桶,但聞說水猶桶是很珍貴的,平價酒應該不可能會有這成份的了。由於品飲經驗有限,亦不知道所謂的"東方味"到底是甚麼味道,將來有機會的話找一瓶包含有水猶桶陳的酒再作品飲吧。雖則這款酒的味道較為簡單及複雜度稍遜,但平衡度頗佳及令人有清新的感覺,給你一種像在春天的清晨在森林走了一趟的感覺。這酒價格頗為相宜,這次還有酒辦贈送,酒質亦不錯,可算超值。
Fujisanroku 富士山麓 樽熟50°, 600 ml, ABV 50%
這是日本飲料生產商麒麟(對,就是生產麒麟啤的那間公司)所出產的調合式威士忌,由富士御殿場蒸餾所生產。其品名"樽熟"驟眼一看以為像將葡萄酒那樣在樽內熟成,原來這個日本漢字的意思是"桶"。真是的,威士忌不是在桶中熟成,難道在醬油缸內熟成嗎?不過就算是鬼子佬也是這麼多此一舉的,不少舊瓶裝的蘇格蘭威士忌的招紙上也大刺刺地印上 "Matured in Oak Cask" 的。
這瓶酒沒有華麗的包裝,通常我對於包裝過於華麗的東西會有點猶豫,是否內涵不足要靠華麗的外觀呢?雖然這瓶酒外觀看上去很平凡,其網站介紹了其細節的不平凡,如特厚的玻璃瓶底,精美的和紙招紙,精細的瓶蓋花紋。平凡的外表卻隱含細節,這可以視作對產品的重視。另外這瓶威士忌是以 50% 酒精度入瓶,有誠意。這兩方面都令我對這瓶酒加添信心,但是無論重視也好,誠意也好,信心也好,酒這東西,好喝才是最重要的。
氣味: 清爽的麥芽和相對較薄但不失清脆的穀物香氣,伴隨一股新鮮木材的香味
口味: 酒體紮實,麥甜,奶油,以麥芽作主導,另有一股有別於波本及雪莉桶的木桶風味,整體口味清新
餘蘊: 中至長,主要延續麥甜及木桶香味
結論: 為了解那特別的木桶味道,我在另一杯酒加入約半份水,麥芽的味道變重,那特別的木桶香氣更加突出,那香味有點像雨後的樹枝折下所釋放的味道。日本的威士忌除了採用波本及雪莉桶作陳年外,還會使用一種日本水猶木製作的木桶用於威士忌的陳年之用,陳年後的酒會一種類似日本線香的所謂"東方味"。我不知道這酒有沒有使用這種酒桶,但聞說水猶桶是很珍貴的,平價酒應該不可能會有這成份的了。由於品飲經驗有限,亦不知道所謂的"東方味"到底是甚麼味道,將來有機會的話找一瓶包含有水猶桶陳的酒再作品飲吧。雖則這款酒的味道較為簡單及複雜度稍遜,但平衡度頗佳及令人有清新的感覺,給你一種像在春天的清晨在森林走了一趟的感覺。這酒價格頗為相宜,這次還有酒辦贈送,酒質亦不錯,可算超值。
2009年10月14日星期三
威士忌溝清雞湯,可以嗎?
正所謂每人的口味各有不同,只要你喝得高興,那管旁人的目光,大大方方的喝吧!
威士忌除了純飲(直飲/淨飲)外,小弟所知的喝法有加水,加冰,溝綠茶,溝可樂,甚至乎神奇地溝益力多。說真的,這個胡亂的標題溝清雞湯,可能不日會出現於酒吧也說不定呢。
喝威士忌,加甚麼去喝也是很個人的,也可以說是跟潮流。一口喝下去,獲得滿足對味道的享受及酒精的刺激,這杯威士忌"雞尾酒"就已經很成功了。喝酒求開心嘛,不是嗎?
至於品酒,這個看上去好像很賣弄品味的用詞,又如何解讀呢?
不記得在那裡聽過一句說話,大意是 "Drinking wine is simple - just pour the wine into your mouth; whereas wine appreciation is totally different" 即是說喝酒呢是很簡單的一回事,張口把酒一口灌下就是了; 至於品酒呢,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我只是一個飲爛酒的窮酒鬼,不是那麼講究"品酒"的,如"專業飲家"用不同的杯配不同的酒,室溫及酒溫的關係,加蘇格蘭礦泉水還是北冰洋深層水....(下刪萬九幾字)。不過小弟"品嘗"威士忌呢,還是有點個人的堅持的。
有些人主張加水喝,說在蘇格蘭當地酒吧喝威士忌,酒保會自動給你來一杯水,給你自行加入酒內的; 另外調酒師或品酒師在試酒時是會加一份至一份半的水入酒內才試酒的。所以說加水是傳統,是專業,是王道。
的確,適度的加水是有助酒的香氣釋放,有利分辨酒中的不同味道。怎樣加水才算適度呢?這是沒有標準的,不同的酒對兌水有不同的表現,同一份量的水,有的酒會無甚變化,有的會燦爛地將香氣展現,有的會令酒變得索然無味,說到底,怎麼加水呢?我的習慣是每次五至十滴水的加,然後品嚐其香氣的變化,直至香氣再無變化或變淡為止。我通常只會對一瓶新酒作一兩次的加水品飲,以了解該酒的特性。又或者該酒表現不合心意,且加水看看有沒有得"挽救"。
為甚麼"蘇格蘭當地酒吧喝威士忌,酒保會自動給你來一杯水"?很簡單,易入喉。為甚麼?在酒吧喝酒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滿足味道的享受及酒精的刺激,兌水的威士忌是較為平易近人,在酒吧輕鬆的飲一杯,不好麼?
至於說到調酒師或品酒師們試酒,他們一天要試的酒小則數十款多則過百款,快速品飲是很重要的。他們不會每杯酒都喝入口(當場就算喝入口後,在品評完後也會將酒吐出),他們一般只會"品香",他們試酒主要的目的,是要分析酒中的不同香氣及特點,作為調配的資料或決定裝瓶的時機。加水有助釋放香氣,供他們進行快速試酒,他們當然要加水了。
廠家裝瓶的酒精度數,理應是理想的品飲度數。尤其是那些桶裝濃度的威士忌,它們可不是濃縮橙汁,要自行加水稀釋來喝的。聞說倭國有一些十二至十四度酒精的"水割"威士忌, 現買現飲,不用自行加水加冰攪拌,當然,這是潮流飲品,不可同日而語。
加冰呢?小弟初初接觸威士忌時,也是加冰喝的,原因不外乎"易飲"。個人的口味是會變的,喝多了,累積了經驗,看多點書,在網上爬文,才知道威士忌的世界是很大的。由加冰喝過渡至純飲是很自然的事,你會開始欣賞純飲的樂趣,一面喝酒,一面去了解酒廠的資料,產地的"風土"及歷史等等,這是會有另一番的情趣的。
我現在還會加冰喝威士忌 - 對那些加水後表現還是強差人意的酒的最後手段。威士忌加冰後是會將雜味封鎖的,酒會變得易入口,當然部份香氣的表現亦會受到影響的,有得必有失,只是在乎得與失之間的取捨而已。如果加冰也不行的話,該酒只有變身為廚用酒了。
喜歡怎樣喝酒是很個人的,你喜歡加冰喝 Macallan 18 年陳也好,Lagavulin 12 年陳也好,甚至乎 Highland Park 25 年陳也好,只要你喝得開心便是了。當然,我是會看得牙也痕了的。
威士忌除了純飲(直飲/淨飲)外,小弟所知的喝法有加水,加冰,溝綠茶,溝可樂,甚至乎神奇地溝益力多。說真的,這個胡亂的標題溝清雞湯,可能不日會出現於酒吧也說不定呢。
喝威士忌,加甚麼去喝也是很個人的,也可以說是跟潮流。一口喝下去,獲得滿足對味道的享受及酒精的刺激,這杯威士忌"雞尾酒"就已經很成功了。喝酒求開心嘛,不是嗎?
至於品酒,這個看上去好像很賣弄品味的用詞,又如何解讀呢?
不記得在那裡聽過一句說話,大意是 "Drinking wine is simple - just pour the wine into your mouth; whereas wine appreciation is totally different" 即是說喝酒呢是很簡單的一回事,張口把酒一口灌下就是了; 至於品酒呢,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我只是一個飲爛酒的窮酒鬼,不是那麼講究"品酒"的,如"專業飲家"用不同的杯配不同的酒,室溫及酒溫的關係,加蘇格蘭礦泉水還是北冰洋深層水....(下刪萬九幾字)。不過小弟"品嘗"威士忌呢,還是有點個人的堅持的。
有些人主張加水喝,說在蘇格蘭當地酒吧喝威士忌,酒保會自動給你來一杯水,給你自行加入酒內的; 另外調酒師或品酒師在試酒時是會加一份至一份半的水入酒內才試酒的。所以說加水是傳統,是專業,是王道。
的確,適度的加水是有助酒的香氣釋放,有利分辨酒中的不同味道。怎樣加水才算適度呢?這是沒有標準的,不同的酒對兌水有不同的表現,同一份量的水,有的酒會無甚變化,有的會燦爛地將香氣展現,有的會令酒變得索然無味,說到底,怎麼加水呢?我的習慣是每次五至十滴水的加,然後品嚐其香氣的變化,直至香氣再無變化或變淡為止。我通常只會對一瓶新酒作一兩次的加水品飲,以了解該酒的特性。又或者該酒表現不合心意,且加水看看有沒有得"挽救"。
為甚麼"蘇格蘭當地酒吧喝威士忌,酒保會自動給你來一杯水"?很簡單,易入喉。為甚麼?在酒吧喝酒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滿足味道的享受及酒精的刺激,兌水的威士忌是較為平易近人,在酒吧輕鬆的飲一杯,不好麼?
至於說到調酒師或品酒師們試酒,他們一天要試的酒小則數十款多則過百款,快速品飲是很重要的。他們不會每杯酒都喝入口(當場就算喝入口後,在品評完後也會將酒吐出),他們一般只會"品香",他們試酒主要的目的,是要分析酒中的不同香氣及特點,作為調配的資料或決定裝瓶的時機。加水有助釋放香氣,供他們進行快速試酒,他們當然要加水了。
廠家裝瓶的酒精度數,理應是理想的品飲度數。尤其是那些桶裝濃度的威士忌,它們可不是濃縮橙汁,要自行加水稀釋來喝的。聞說倭國有一些十二至十四度酒精的"水割"威士忌, 現買現飲,不用自行加水加冰攪拌,當然,這是潮流飲品,不可同日而語。
加冰呢?小弟初初接觸威士忌時,也是加冰喝的,原因不外乎"易飲"。個人的口味是會變的,喝多了,累積了經驗,看多點書,在網上爬文,才知道威士忌的世界是很大的。由加冰喝過渡至純飲是很自然的事,你會開始欣賞純飲的樂趣,一面喝酒,一面去了解酒廠的資料,產地的"風土"及歷史等等,這是會有另一番的情趣的。
我現在還會加冰喝威士忌 - 對那些加水後表現還是強差人意的酒的最後手段。威士忌加冰後是會將雜味封鎖的,酒會變得易入口,當然部份香氣的表現亦會受到影響的,有得必有失,只是在乎得與失之間的取捨而已。如果加冰也不行的話,該酒只有變身為廚用酒了。
喜歡怎樣喝酒是很個人的,你喜歡加冰喝 Macallan 18 年陳也好,Lagavulin 12 年陳也好,甚至乎 Highland Park 25 年陳也好,只要你喝得開心便是了。當然,我是會看得牙也痕了的。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古雅的譯名
要給洋酒起一個中文名字,有的會照拼音直接取用近似發音的中文字,如 Hennessy 叫作軒尼詩及 Martell 喚作馬爹利等。
有的會取用其商標或招牌圖案,如 Remy Martine 的人頭馬及Couvorisier 的拿破崙等。
個人來說,我對以下要介紹的干邑的中文名字頗為欣賞:
Salingac VSOP Cognac, 700 ml, ABV 40%
雪裡玉 - 多麼古雅的名字啊(請用普通話唸)。未嚐其酒,單看名字,已令人有與美人雪夜把酒言詩之聯想。如果直接譯作"沙伶邑"的話,你說多麼無趣啊!
雪裡玉的名字在我小時候已聽過了,給我的印象是父執輩喝的酒。這酒今時今日在市面的能見度非常低,年青一輩的飲家可能對她完全陌生。
我手上這瓶酒可算是"老古董",其破舊招紙及舊款的磨沙瓶,給人老舊風霜的感覺。
氣味: 葡萄乾,果甜,焦糖
口味: 香料,葡萄乾,熟布霖,焦糖,橡木,酒體豐厚
餘蘊: 中等長度,主要延續香料,熟布霖及橡木的味道
結論: 氣味方面較為簡單,但入口後令人驚喜,酒體豐厚,味道濃郁,雖然酒身不夠柔順,但整體來說真的很好喝。古雅的名字,老舊的瓶身,小時候的印象,全部加起來之後,真的,感情是可以和口腹之慾雙互結合的。
有的會取用其商標或招牌圖案,如 Remy Martine 的人頭馬及Couvorisier 的拿破崙等。
個人來說,我對以下要介紹的干邑的中文名字頗為欣賞:
Salingac VSOP Cognac, 700 ml, ABV 40%
雪裡玉 - 多麼古雅的名字啊(請用普通話唸)。未嚐其酒,單看名字,已令人有與美人雪夜把酒言詩之聯想。如果直接譯作"沙伶邑"的話,你說多麼無趣啊!
雪裡玉的名字在我小時候已聽過了,給我的印象是父執輩喝的酒。這酒今時今日在市面的能見度非常低,年青一輩的飲家可能對她完全陌生。
我手上這瓶酒可算是"老古董",其破舊招紙及舊款的磨沙瓶,給人老舊風霜的感覺。
氣味: 葡萄乾,果甜,焦糖
口味: 香料,葡萄乾,熟布霖,焦糖,橡木,酒體豐厚
餘蘊: 中等長度,主要延續香料,熟布霖及橡木的味道
結論: 氣味方面較為簡單,但入口後令人驚喜,酒體豐厚,味道濃郁,雖然酒身不夠柔順,但整體來說真的很好喝。古雅的名字,老舊的瓶身,小時候的印象,全部加起來之後,真的,感情是可以和口腹之慾雙互結合的。
2009年10月7日星期三
茶煲拿破崙
拿破崙是一位歷史人物,當年曾經叱吒風雲,最後也落得慘淡收場。雖則如此,他的名字仍然廣為傳誦,還大受歡迎,不少的食品及品牌也以拿破崙為名,比方說有拿破崙蛋糕,拿破崙意粉(意大利麵)及拿破崙干邑等。
我說的茶煲拿破崙,不是說他當年對他的敵人來說是"茶煲 trouble"人物,以是以下這瓶白蘭地:
Chabot Napoléon Armagnac, no volume and ABV statement
在說這瓶酒之前,先說說 Napoléon 的故事。
話說上世紀二次大戰後,經濟蕭條,大大打擊了各項經濟活動,法蘭西的白蘭地也不能幸免。及後經濟復甦,但法蘭西的白蘭地生意沒有多大起色,又有好些酒商為求賺快錢,不惜以品質差劣的白蘭地以干邑之名輸出各地,將干邑的名聲敗壞,幾乎落入萬劫不復之地。部份酒商為求自保,不惜以法蘭西梟雄之名 - 拿破崙為他們精選的優質干邑作為名號,結果廣被市場接納,但凡有拿破崙名號的干邑,已是素質的保證。當然,貴為干邑的姊姊的雅文邑又怎麼會錯過這機遇而不加入這個拿破崙的戰陣呢?
其後由於品牌競爭及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拿破崙這個名號已經"不夠照"了,繼後來個 Extra Old (XO)以示陳年更久。還不夠高級麼?來個 Extra 或 Paradise 樓上樓如何?如果還是嫌不夠頂級的話,陳年也懶得去計了,乾脆來個 Hors d'âge 不知年。大款越來越大,錢不是個問題,問題是你有甚麼辦法去賺罷了。酒商連法蘭西的"陳年"皇帝路易甚麼也算上,有些連自家老祖宗的名字也拿來用。簡單點說,只要這些名號能將酒買得更貴的話,這些名號之戰真的是沒完沒了的了。
基本上,在法蘭西的"官方"組織 The 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u Cognac (BNIC) 及 The 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e l’Armagnac (BNIA),陳年最高的表示也只有六年,管你的酒是六年陳也好,陳年五十年的也好,你也可在酒標上標示 Napoléon, XO, Extra 或 Hors d'âge,所以名號之戰也是不無道理的。
BNIA 已經建議及簡化名號,建議將來只有三星(兩年陳),VSOP(五年陳),Hors d'Âge (十年陳),陳年標示如十年起,與及年份雅文邑。能否成事?且看酒商及市場反應了。
說回這瓶白蘭地,Chabot 是雅文邑品牌中比較"國際化"的,不少免稅店也有其蹤影。這瓶酒是拿破崙級的,傳說是由最少陳年六年的酒混上二十年陳的酒調配而成,瓶裝於傳統磨砂瓶出售。
氣味: 花香,果甜,輕柔怡人
口味: 花香,葡萄乾,橡木桶,柔順
餘蘊: 中至長,主要延續果香及橡木桶
結論: 很柔順,很香甜,平衡度不錯,複雜度稍遜,整體來說是很好喝的,唯獨是沒有那種一喝難忘之感。如果價位不高的話,是值得買一兩瓶來喝的。
我說的茶煲拿破崙,不是說他當年對他的敵人來說是"茶煲 trouble"人物,以是以下這瓶白蘭地:
Chabot Napoléon Armagnac, no volume and ABV statement
在說這瓶酒之前,先說說 Napoléon 的故事。
話說上世紀二次大戰後,經濟蕭條,大大打擊了各項經濟活動,法蘭西的白蘭地也不能幸免。及後經濟復甦,但法蘭西的白蘭地生意沒有多大起色,又有好些酒商為求賺快錢,不惜以品質差劣的白蘭地以干邑之名輸出各地,將干邑的名聲敗壞,幾乎落入萬劫不復之地。部份酒商為求自保,不惜以法蘭西梟雄之名 - 拿破崙為他們精選的優質干邑作為名號,結果廣被市場接納,但凡有拿破崙名號的干邑,已是素質的保證。當然,貴為干邑的姊姊的雅文邑又怎麼會錯過這機遇而不加入這個拿破崙的戰陣呢?
其後由於品牌競爭及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拿破崙這個名號已經"不夠照"了,繼後來個 Extra Old (XO)以示陳年更久。還不夠高級麼?來個 Extra 或 Paradise 樓上樓如何?如果還是嫌不夠頂級的話,陳年也懶得去計了,乾脆來個 Hors d'âge 不知年。大款越來越大,錢不是個問題,問題是你有甚麼辦法去賺罷了。酒商連法蘭西的"陳年"皇帝路易甚麼也算上,有些連自家老祖宗的名字也拿來用。簡單點說,只要這些名號能將酒買得更貴的話,這些名號之戰真的是沒完沒了的了。
基本上,在法蘭西的"官方"組織 The 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u Cognac (BNIC) 及 The 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e l’Armagnac (BNIA),陳年最高的表示也只有六年,管你的酒是六年陳也好,陳年五十年的也好,你也可在酒標上標示 Napoléon, XO, Extra 或 Hors d'âge,所以名號之戰也是不無道理的。
BNIA 已經建議及簡化名號,建議將來只有三星(兩年陳),VSOP(五年陳),Hors d'Âge (十年陳),陳年標示如十年起,與及年份雅文邑。能否成事?且看酒商及市場反應了。
說回這瓶白蘭地,Chabot 是雅文邑品牌中比較"國際化"的,不少免稅店也有其蹤影。這瓶酒是拿破崙級的,傳說是由最少陳年六年的酒混上二十年陳的酒調配而成,瓶裝於傳統磨砂瓶出售。
氣味: 花香,果甜,輕柔怡人
口味: 花香,葡萄乾,橡木桶,柔順
餘蘊: 中至長,主要延續果香及橡木桶
結論: 很柔順,很香甜,平衡度不錯,複雜度稍遜,整體來說是很好喝的,唯獨是沒有那種一喝難忘之感。如果價位不高的話,是值得買一兩瓶來喝的。
訂閱:
文章 (Atom)